朱以奇: 致我们最单纯的那些情怀

    2015-06-13 10:21
        
摘要:南极登岛后的朱以奇 和驴友一起在极点吐个舌头玩 这几天,可能是朱以奇最忙的时候。从甬城大咖到普通文青都用他的影展《世界何妨》刷了微信朋友圈的屏,而他本人也被…

   南极登岛后的朱以奇


和驴友一起在极点吐个舌头玩

  这几天,可能是朱以奇最忙的时候。从甬城大咖到普通文青都用他的影展《世界何妨》刷了微信朋友圈的屏,而他本人也被宁波媒体轮番采访。幕后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思量着该从什么角度着手,才能完成这篇“略显滞后”的稿子。

  采访那天是宁波入梅的第三天。1844园区里的建筑,都被包裹在梅雨的湿润中,特别能触动人的感情神经。

  我到的时候,老朱正坐在门口的签到处,低头忙着手机里的工作。和开幕那天相比,当天的展馆里安静了许多。“也就现在才有空,发几条朋友圈感谢下来捧场的朋友们。”开幕当天,这个不算大的会场里挤下了三百来号人,能来的朋友都来了,从身份显赫的巨贾到慕名而来的学生,大家都想分享一下老朱的南北极之行,还有他和父亲之间的那个约定。

  于是,我们的话题还是从“父亲”这个词语开始。

  孝·影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父亲卧床20年,儿子决定作为他的脚和眼,去看看世界,然后将两极的景色带回来,给父亲一个惊喜———这就是这个影展的最初来由。只可惜,父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到儿子完成约定,就已离开。

  “为什么不在他跟前多守一会,而选择跑出去呢?”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人对孝道的基本诠释之一。我很不解他将父亲搁在一边,而将时间转移到“云游四海”这件事上,特别是老朱这么一个重情义的人。

  “为什么不呢?”他笑了。“当初医生估计父亲只能撑六七年,但事实上他和我们一起走过了二十年。不是‘撑’,是‘生活’。我能感受到这些年,他是快乐的。每次我出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期待,他知道当我回来的时候,我会带回好多关于旅行的故事跟他分享。所以他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对老朱来说,这也是一种孝道———尽管他不太愿意用“孝道”这两个字去形容,因为那听起来有点沉重。“父子间的亲情本来就应该是自然流露的东西,那是种本能,而不应该用‘道’去框架、去约束。所谓的陪伴,不应该只是机械地隔多少时间报到一次,必须走心,知道他最想要的是什么。”

  而这份走心的陪伴,如今开始被慢慢扩大。在父亲去世之后,老朱甚至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父亲走后,我经常会担心一个问题:我母亲出入就剩一个人了,如果哪天上街,她不慎摔倒了,会不会有人扶她一把。其他的老人会不会遇到这样的事。”于是,今年春节前后,他发起了“扶一把”的活动,也在影展中融入这个元素。他希望这种能量能在更多人之间传播,为了所有老人和总有一天会变成老人的他们自己。

  悌·杯子·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在影展的入口书,挂着一幅名为“谢/谢/我/们”巨幅海报。上面罗列了一大串的名字,媒体圈的、房产圈的、文化圈的……“这个影展能办起来,也是靠大家的帮忙。我曾嫌弃展厅里的椅子太LOW,然后朋友们在两天之内给我送来了几十把大小不等、形状迥异、各有故事的椅子。”

  老朱的社交圈很广,在各种行业都有熟人。我开玩笑地问他在交友这件事情上有困扰吗?“只看你们有没有缘分一起经历一些事情,经历过还能在一起,就是朋友。”在他给我回答的同时,指着巨幅海报上的几行字———“泛泛之交、公务往来、萍水相逢……类似的交往太多,以前的电话本厚得吓人,如今病了,一张白纸就足够写下愿意联络的名单:我只记得那些在意的朋友。”———这是他一个朋友的感慨,他说深以为然。

  在展厅的中央,陈列着百来个各种款式的杯子。一部分是老朱自己收藏的,一部分是朋友们得知老朱好这口之后,从世界各地给他带回来的。“一个杯子代表了一种文化,而且寓意好,‘一辈子’嘛。”一个杯子也就几十元钱,但是带着这东西很费事,得小心翼翼地护着,弄不好一点颠簸就能让它粉身碎骨,不像衣服、包之类的经得起折腾。所以每次朋友给他带杯子回来,他都会小心收着,即便有些到他手里的时候已经碎了。

  “感情和杯子一样,看上去坚挺,没准一个不小心就裂了,所以在我看来带一个杯子的心情其实和守护友谊一样,都得小心、用心。”

  互敬互爱,以心换心,不做虚假———悌敬之道说来简单,做起来可没这么容易。

  真·文字·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展厅中,有不少图片都配有文字,或短文或长诗,这些文字和图片相映成趣。细细阅读文字的内容,更让人不禁莞尔:从自然变迁到人生感悟,原来这个看起来不修边幅的70后男人,还有这么细腻率真的一面。

  与其拍摄自然风光,不如感知背后的人文来的叫人愉悦———老朱将影展三分之一的篇幅留给了那些在旅途中“撞见”的人文情怀:一只停留在指尖的蝴蝶、一对静默看海的老人、一群吐着舌头的驴友……尽管那些图片在专业的摄影师眼中可能是最粗糙、最失准、最没有分享价值的东西。

  “像我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在社交场中,难免会拘束,可一旦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就觉得自由自在了。”老朱这样形容他爱行走的原因,“自然会让人下意识地流露出最率真的自己,在没有一点世俗包袱的状态下,你才是最真实的你。”

  但他又不仅仅满足于此,因为自然风光是长期在那的,不管你是今年去看它还是明年去。值得珍惜的是旅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还有你在路上的心情。“在短暂的交集后,你可能永远无法再遇到这些有故事的人,这才是旅行中最奇妙的邂逅,才是旅行的意义和灵魂。你觉得我的文字生动,那是因为这些文字背后有着真切的感情基础,而旅行就是产生这些情怀的源泉。”说到这里,老朱有些动容,“也只有经历过这些,你才能体会最真切的感情,才能感悟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只是虚幻的掠影。”

 编辑:汪炼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