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民生新闻 > 首页专题 > “三彩四明”——全国知名媒体走进四明山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宁波首次发现!珍稀兰科植物中华盆距兰现身四明山崖壁
- 2017-04-20 13:28
(中华盆距兰花朵正面特写)
中华盆距兰是我国特有珍稀兰科植物,属于第二批公布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华盆距兰是1989年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专家吉占和研究员在《植物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个兰科新种植物,仅在浙江昌化、贵州江口和云南贡山有分布记录。
今年1月,我在宁波四明山的高山上寻找兰科植物时,首次发现了中华盆距兰。当时,我来到一片险峻的崖壁下,抬头望见岩壁上的高处有许多抱石莲(一种喜阴湿的矮小蕨类植物)生长,只觉得该处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便随手拍了张照片。回家后在电脑上将照片放大观察,居然看到在抱石莲的边上还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附生植物,其叶片十分细小。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石壁表面粗糙,植株形态具有很好的保护色)
从其生境和形态来看,这肯定是种兰科植物。它的叶片呈左右两列,还有白色的肉质根攀附在岩壁上,很像生长在岩壁上常见的蜈蚣兰,但其叶片明显比蜈蚣兰要宽阔许多,且蜈蚣兰多见于低海拔的岩壁,这个生长在海拔600多米高山上的兰科植物会是什么新种类呢?
要确定一个物种的真实身份必须要采到其开花时的标本。上周日,我出发去跟踪其花期,如果没有开花就要一次次地拜访,直到遇见开花株才算跟踪结束。
(中华盆距兰的生境——与薜荔、苔藓等相伴生)
这种兰科植物真的是“仙草”一般神秘,最会挑地方生长,地形有点复杂,攀爬岩壁环境非常危险。我远远地拍摄好照片,开始没有看到有花朵,但是后来似乎看到有黄绿色的小花朵。我兴奋起来,既然真的到了花期,那么必须近距离拍摄生态照片。为了弄清这个新物种,我只能赌一把了。
我一手牢牢抓住一根树枝,一手按动快门。脚底下的泥土在一点点松动,我知道这个危险的地方不能呆太久,匆匆拍摄几张照片后,随手将标本采好放进口袋中。我小心翼翼地在竹竿的帮助下平安地回到地面,心中充满无比喜悦,终于成功地获得一个新物种的标本。
(中华盆距兰花朵侧面特写)
拿到植物标本后,首先要对花朵的构造进行解剖。这真是种神奇的兰科植物,伞形花序上有1-2朵花,花序柄长不到1cm。花朵上边的3个萼片和2个花瓣都差不多大小,且呈现黄绿色带紫红色斑点。唯独唇瓣的结构很有个性,分为前唇和后唇两部分,前唇呈肾形黄白色,中间有绿色圆斑;后唇呈现一个巨大的囊状空腔,腔体的内外布满红紫色的条纹和斑点,这个器官与杓兰的囊状唇瓣有几分相似,但杓兰是没有前唇部的。与独花兰的构造也有些相似,但花朵大小和颜色则相去甚远。
(中华盆距兰花朵解剖图:左为完整花朵)
整朵花的直径不到1cm,花朵不大,但是考虑到其叶片长只有5-7mm,宽仅为3-4mm,这花朵已经是了不起的大号了。其叶片虽小,却肥厚如多肉,两面具紫红色的斑点,叶柄基部具有明显的叶鞘,从放大了的照片看,其营养体很像是铁皮石斛的缩小版。总之是种迷你型的附生兰科植物,后经过艰难的检索,终于鉴定出这是盆距兰属的“中华盆距兰”。从字面上理解,盆距兰属的“距”特别发达,犹如一个小盆。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中华盆距兰的描述相比,四明山上的植株形态明显小一号,且后唇的囊状距为“前后压扁”,而非描述的为“两侧压扁”。
(3萼片和2花瓣均为黄绿色)
我把新发现的中华盆距兰的照片传给浙江植物权威李根有教授,他认可我的鉴定结果,并表示祝贺。由此,全宁波市原本的植物调查到的兰科植物种类45种又刷新了一种,达到创记录的46种。我相信,如果我们不断棎索,在宁波再新发现10种珍稀兰科植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每增加一种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其艰难才有挑战性,才具真正的价值。让我乐此不疲去探寻的动力也在这一点上。
(囊状底部特写:后唇囊状体呈前后压扁)
我在这里也向大家呼吁,在野外发现兰科植物不要随意采挖。因为目前所有的兰科植物都已经被列入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名录中,随意采挖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它们都受法律的保护,如果不惜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作者林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