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民生新闻 > 首页专题 > “三彩四明”——全国知名媒体走进四明山 > 三彩四明 > 正文
红色传承 绿色发展 金色收获
“三彩四明”生态发展造就“金山银山”
- 2017-08-08 12:05
摘要:四明山区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浙东的大绿肺、是宁波的大水缸、是蓄洪的大海绵、是市民休闲的大本营,是幸福革命老区,是两山理论的实践区。 区域…
区域涵盖海曙区、奉化区和余姚市中以山地为主的13个乡镇(街道),共207个行政村,总面积1337.9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26万人。区域林地面积138.8万亩,约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0%,景观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以及其他花木植物众多,森林覆盖率高达72.8%。作为甬江水系的主要发源地,四明山区域内河流湖库密布,四明湖水库、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亭下水库4座大型水库(全市共有6座大型水库)分布其中,总库容约4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溪下水库、梁辉水库、陆埠水库3座中型水库以及众多的小型水库。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人大政协监督参与下,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以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合力打造多彩山水、美丽四明,呈现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并重发展的良好局面。
编规划出政策
区域统筹管理新机制基本形成
构建完善规划体系。2010年,宁波市政府首次编制印发了《宁波市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产业、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村庄布局等5个专项规划。为更好地适应四明山区域的发展变化要求,2015年起对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估,目前,《宁波市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纲要》及5个专项规划已正式发布。
构建完善政策体系。2015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市级相关部门分别牵头制订出台了四明山区域旅游发展、环境保护、下山移民、森林美化等4个实施细则。从201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两区一市进行相应配套,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下山移民安置及各类生态发展项目的补助。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四明山区域予以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努力形成政策合力。
构建完善组织体系。四明山区域涉及余姚、奉化、海曙三地,为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力度,2015年市里成立了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级24个相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市发改委设立四明山区域办,由一名副局级领导担任专职副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市级相关部门抽调,集中办公。两区一市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立区域办,抽调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志专职从事区域办工作。基本形成市县两级统筹协调、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执法划红线
区域生态保护明显提升
坚决遏制毁林开垦违法行为。坚持专项执法与日常严控相结合,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挖偷采、毁林种植等违法违规行为,毁林开垦和无序开发花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环境资源空间管控。按环境资源空间差异,划定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其中一级管控区728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437平方公里,合计保护面积达到四明山区域总面积的91%;按花卉产业发展条件要求,划定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产业提升区,对各类区域范围进行公示、公告,强化执法刚性。优化四明山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格局,将生态公益林内、水源保护地周边、25度以上耕地调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48平方公里,比规划调整完善前减少5.5平方公里,引导生产、生活空间向生态空间让步。
加强农业污染控制。全面实施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末,累计完成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178家;积极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工程试点工作,减少化肥用量100余吨、农药使用量31余吨。
综施策强治理
区域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修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实施森林生态修复。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累计实施森林修复总面积2.6万亩,占需修复面积的77%,完成修复计划任务的128%。
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幅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2015年开始,四明山区域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40元/亩提高到140元/亩,成为我市乃至全省补偿标准最高的区域。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范围,2016年新增市级生态公益林20万亩,四明山区域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到122万亩,占区域森林面积的88%。
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以水库库区和溪道为重点,切实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完善水污染应急预案。主要水库水体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度四明山区域四座大型水库和四座中型水库的水质均保持在II——III类标准,区域内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良好。至2016年底,四明山区域农村饮用水建设已基本完成。
拓优势促转型
区域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着力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突出旅游业主导地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区域生态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谋划,按照全域景观化、村镇特色化理念,将旅游业培育为四明山区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结合四明山区域道路及沿线景观现状,确立了梁弄、溪口、鄞江三大门户,初步形成了唐诗之路、山乡风情和生态养生三大主题游线,十大观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大力推进以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以雪窦山为核心的佛教文化旅游,以四明湖、香泉湾为代表的康体养生旅游,以徐凫岩房车露营基地、大岚山地运动基地等为代表的运动休闲旅游。串点成线,点面结合,四明山区域的旅游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着力提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着力打造四明山民宿集聚区,2016年四明山区域新增民宿14家,新增民宿床位423张。2017年力争新增民宿集聚区3个、床位500张;大力推进以余姚柿林村、奉化三十六湾、鄞州李家坑为代表的12个旅游重点村建设。目前,区域内8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旅游强镇,12个村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加强四明山节庆活动推广营销,打响“多彩山水,幸福四明”品牌,重点打造烂漫樱花节、清凉避暑节、浪漫金秋节、冰雪旅游节,积极营造市场热点,不断扩大四明山区域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发展特色农林业。立足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化、生态化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发展林特产业替代花木产业,建成香榧、大樱桃等林特基地7000多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已建成13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2.6万亩,其中余姚四明山现代农业综合区被列入省级综合区。建设现代林业园区6个,总面积近1.6万亩,总投资3100余万元。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拓展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功能,余姚梁弄镇打造“特色小水果”基地建设,形成了50多个特色小水果基地,面积达1万多亩,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典型。
强基础惠民生
区域百姓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不断提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通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转型、政策扶持、生态补偿等系列政策的引擎带动,2015年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88元,是2013年的1.6倍,年均增长27.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6个百分点。
不断改善交通设施水平。交通骨架网络初步形成,区域通达性大大提高。2016年,在区域公路总里程达到1384公里、路网密度107.8公里/10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又安排区域路网建设改造里程40.5公里,安排农村公路提升改善里程21公里。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明山区域累计创建全面小康村24个、培育中心村7个、特色村17个、美丽乡村先进乡镇5个、精品线3条,村庄整治提升103个,实施生活污水治理146个村。2016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分类创建,认定美丽乡村合格村27个,示范村4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村75个。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积极实施下山移民。市县两级深入研究面临的矛盾困难,充分尊重民意,认真回应民声,不断整合要素资源,加大补助力度,采取激励性措施消化存量,想方设法化解财务压力,把移民需求多样性和移民小区去库存、空置房资源利用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至2016年已完成下山移民2998户,超额完成第一阶段2400户的目标任务。对该区域下山移民工作予以超常规重点推进,减轻生态资源压力,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宁波日报记者 包凌雁 仇九鼎)
编辑:吴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