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学区房的“底气”从何而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据《北京青年报》)
一边是成交率下降,热度渐消的楼市,一边却是热闹异常、一房难求,价格节节攀升的学区“二手房”市场,4.4平米135万元,这个令人咂舌的成交价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区房一“坑”难求,让人们不惜一掷百万也要争得“头破血流”?原因只有一个:学区房不是用来住“人”的,是为了住“资格”的。什么“资格”?那就是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资格。自2014年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以来,北京市部分学校的划片范围有所调整。随着取消共建,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等政策的施行,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家长称,购买学区房成了择校的“最后通道”。因此而导致的北京市学区房价格普遍上涨,部分“新学区房”每平方米上涨4万元仍一房难求。
因为资源稀缺,学区房待价而沽,甚至有市无价,折射出了资源抢夺者的两种心态。一是过分崇尚老牌学校名气,认为孩子成才的起步必须高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上“名校”不惜“挥金如土”;二是对孩子教育的片面理解为上好学校而不是找到最适合的学校。正是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态和想法,学区房房价一路飘红,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会人为造成资源紧张,更会给其他学区造成资源浪费,阻碍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区房热背后则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稀缺,这种追赶着教育资源来回奔走的行为相当于放弃了面前的“馒头”去追求远处的“豆包”,而这口“豆包”的滋味好不好吃,不仅要问家长,更要问孩子,教育不是追着资源跑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在这种重金打造的学区光环下,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未必是好事。学区房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靠“户籍”划分“学区”的弊端,这也是造成学区房紧俏的关键因素。
学区房热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在一个地方才有,他的普遍性和火热程度足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何给学区房热降降温,不仅关系到整个楼市的平稳运行,更关系到教育朝向积极健康、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需要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以良好的制度,宽松的氛围,良好的舆论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