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团聚,不用怕“唐僧”
摘要:年关将至,许多人一面计划着回家过年,一面又要盘算如何面对亲友的盘问。对于过去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的恐归族而言,回家意味着团聚,也意味着压力。近日《中国青…
年关将至,许多人一面计划着回家过年,一面又要盘算如何面对亲友的盘问。对于过去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的“恐归”族而言,回家意味着团聚,也意味着压力。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觉得过年回家非常重要。而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心里很纠结。42.6%的受访者担心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调查显示,38.7%的受访者表示,过年回家时,父母亲友会催婚催子各种“催”(昨日《中国青年报》)。
事件回顾:42.6%受访者忧过年回家没面子
事件回顾:42.6%受访者忧过年回家没面子
受访者以年轻人居多,80后占到了7成以上,说明年轻人过节的心理焦虑已成为普遍且比较突出的代际问题。要分析为啥过节过得那么累,首先不如问问,哪些人不会觉得没面子,或者不会被催?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符合世俗对“成功者”的定义,要么可能是挣了点钱,或者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另一种,则是没有脱离故土和原生环境,沿着上一辈人的既有生活轨迹行走,比如钟点一到,立刻结婚生子的人。而被催被问的,大多是离开家乡,到外面世界闯荡,突破原有小天地者。
年关将至,许多人一面计划着回家过年,一面又要盘算如何面对亲友的盘问。对于过去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的“恐归”族而言,回家意味着团聚,也意味着压力。
按理说,回到故土,见到旧时熟人,互通一下信息,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看到网上有不少对付三姑六婆盘问、见招拆招的帖子,最毒的一招,是一旦对方问“别人都结婚生子了你咋还不结婚”,你就回答“别人都死了你咋还不死”……确实毒舌,怨念之情也溢于言表。反弹来自于压力,因为,这样的“善意”和“关心”背后,对于周遭生活圈子对个人和家庭的打探和施压(有时父母的催,不过是周围人不断叨扰他们的结果)。说严重点,以我的看法,甚至可以列入家庭暴力的一种———如果考虑到这种精神暴力的不断重复,以及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的话。
一方面是这个社会对于成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成功无非是有钱有权,毫不尊重每个人为自己定义幸福的权利,也不尊重年轻人在精神上成就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国人的亲子关系里,子女即便成年,也不被当作独立的个人,父母在子女的私人生活中,依然享有太多的决定权。
造成亲子关系的扭曲,还不全然是文化的原因。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辈,人生最好的阶段基本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辛苦一辈子,精力、积蓄和希望全部投资在了子女身上,催和问,实际上是在提醒子女“回报”。现在社会上压力那么大,社会保障不健全,年轻人一方面希望独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上一辈人的人脉和储蓄,除了父母之言不可违的传统,吃人嘴短,也让年轻人内外交困、心态矛盾。
但说到底,“过节焦虑”本不该让年轻人来承受。从积极的方面说,这种两代人之间、新的生活与原乡环境之间的冲突,正说明今天的年轻人,比之过去数代,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生活可能性。在肉体远离故土与原乡,精神主权尚待完全树立的时刻,年轻人应该反守为攻。春节里被催被问,不啻是在家庭内部尝试沟通和改变的契机。就算沟通无效,只要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便周围都是“唐僧”,你怕他个啥?走亲戚就当打坐、练定力,我看也不错。
编辑: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