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你妈是你妈”折射了公共服务粗劣
“你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不是《大话西游》里的台词,而是办事群众的亲身遭遇!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于是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4月8日《人民日报》)
事件回顾:男子出游被要求“证实你妈是你妈”
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生活中,我们虽然已经办了难以计数的证件,却仍旧每每被要求开具这样那样的证明,其中很多不仅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动辄陷入“部门A说需要部门B的证明,而部门B说没有部门A的证明我用什么来证明”的困境,最后当然只能花钱找关系解决。
每办一种证件,事实上就意味着公民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一次个人信息的归集;既然登记了、收集了,当然不能登了白登、收了白收。像“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事情,公民个人从出生到上户口再到迁户口,整个流程都在相关部门留下了明确的痕迹,如果这些登记与办证的流程不是假模假式的假把式,相关部门要查到“谁是谁妈”理当易如反掌,怎么还需要公民个人为此专门开证明呢?这只能说明,很多严格要求于民的程序,事实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各职能部门之间想要实现公民信息共享,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让数据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腿,信息化早就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便利。之所以需要盖章、开证明的事情仍旧多如牛毛,乃至于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关键在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与责任推卸——你开的证明就是你的责任,免去了我应负的信息核实之责。
证明过多过滥,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审批事项仍旧太多太繁,动辄要求办事群众开证明,俨然已成一种刁难民众的权力。因为太多的证明,最后都是通过花钱找关系解决,事实上这也成了某种权力寻租的通道,让“证明经济”与“盖章经济”大行其道。比如之前办理生育证,夫妻双方户籍不在一地,办理过程需要盖章、签字40多个,那盖的根本不是公章,盖的是折腾,盖的是金钱。
说到底,“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背后折射的是公共服务的粗劣。一方面,公民明明已经登记过的信息却需要频繁开证明,政府部门自己该主动核实的信息却让公民跑断腿;另一方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时变成了“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就是这么规定的”成了刁难民众的借口,也成了权力寻租的渠道。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应该在方便群众办事的件件“小事”上体现出服务性,须知,不是公众来求你帮忙,而是你在为公众服务。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