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是个伪命题
河南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凭借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要毕业了,他面临一份考卷: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5月10日《东方今报》)
事件回顾:河南“证霸”大学生狂揽65个证书
又到大学生就业季,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话题,自然能够引发关注。这篇报道试图借助一个三本高校毕业生的故事,来阐释“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的命题——只可惜,“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似乎并不能特别说明什么。报道质问,“难道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恕我直言,相比新闻中的65个证书,学历证书显然含金量更高;将前者简单归为“能力”,将后者简单归为“高学历低能力”,并不妥当。
应该看到,所谓“重学历不重能力”更多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当招聘企业还无法判定某个人的能力时,他的学历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证明。但这绝不是说非名校毕业生就没有机会,只不过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差距,在就业起点上将身段放得更低——与其带着受迫害感抨击企业“重学历不重能力”,还不如直面现实,致力于将求职简历上“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片精彩”的空话变成实话。
回到这篇以“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吸引眼球的报道。说实话,文中经不起推敲之处实在太多。比如这位孙同学,好像被形容为一个无所不会的学霸,可随后又轻描淡写来一句“考研失败”,这不是有点奇怪吗?他报考的是哪所高校?文中还提到,孙同学考研失败后“募集了10万元资金创办了一家传媒教育公司”,而且“运营得还不错”。既然运营不错,为何又“有了去企业工作的念头”?
类似模糊不清与前后矛盾之处,这篇报道中还有很多。比如,他还曾经是“河南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助理”,读者本该祝贺他,问题是,他就业起点都这么高了,为何不选择留下?还找什么工作呀?而且,真有大企业会让在校生当“董事长助理”吗?更令人咋舌的是,孙同学还一身兼任这家大企业的“团委书记”。真让人好奇,这到底是哪家“大企业”,什么岗位都可以“不拘一格”地重用在校大学生吗?
我想说的是,刻意炒作“能力与名校哪个重要”,其实是对非名校毕业生很坏的误导。“反正我不是名校出身,所以肯定找不到好工作”,类似抱怨只会让人意志消沉;相反,勇敢直面才能让人客观理性,并且勇往直前——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只不过,只会抱怨不能直面,绝不是能力强的体现。如果说学历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那65个证书同样不是能力的全部证明;马云就不是名校毕业的,但评价马云的能力总不该先统计他有多少证书吧?
因此,“65个证书找不到工作”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无论证书更多还是更少,工作总会找到的,关键是要找怎样的工作,是不是非要和新闻中“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3个月就升职加薪,一年后就年薪20万加提成”的所谓名校毕业生案例去对比?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真的是人人如此吗?
毕业生们就业不顺就抱怨社会,这是懦夫的表现,放低身段勇敢地去闯去试,才能真正成长。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