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钟鼎文”对联看不懂?快来补课

身为宁波人,这个不能不会

摘要:要说代表宁波旅游形象的景点,天一阁当仁不让。它闻名于世,是不少游客向往的南国书楼!那么,去过天一阁的你是否留意过悬挂在门口的对联呢?最近,网友“mm24680”在…
  
  要说代表宁波旅游形象的景点,天一阁当仁不让。它闻名于世,是不少游客向往的南国书楼!那么,去过天一阁的你是否留意过悬挂在门口的对联呢?
 
  最近,网友“mm24680”在天一论坛发帖称,天一阁门口的对联虽然知道是中文,但是认识它的人不多。该网友建议,让大众参观的景点最好能使用接近大众化的简体字。
 
  不过对此,网友“宁波宁宁波话”跟帖认为无可厚非,“很多诗经古文也都是要学习才能理解的,这幅对联就算换成简体字,大部分人也不会理解其中的意思,最好是在旁边加上一些注解。”
 
  据了解,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小e前往天一阁西大门口瞻仰“真容”。
 
  在天一阁入口处,只见“南国书城”牌匾两侧有四根柱子,悬挂着两幅对联。其中后排柱子上的一幅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为“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网友口中的对联悬挂在前排,对联上的字体看上去比较古老,小e只辨认出右侧上联最上方的“天一”二字,一下暴露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之浅薄。
 
 
  图为天一阁大门口的古文字对联(右侧为上联,左侧为下联)。(方琴 摄)


天一阁大门口有两幅对联,右侧有对联简体字对照说明。(方琴 摄)
 
  小e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大多人表示“看不懂”。“这个是甲骨文吧!那个字是鸟吗?这个字是雷吗?”家住镇海的王先生饶有兴趣地开始指认。他告诉小e,自己是带朋友来天一阁参观的,进门时还真没留意到对联,现在一看发现“高深莫测”。
 
  天一阁博物馆活动推广部工作人员向玉婷为小e揭开了答案:“上联为‘天一遗型源长垂远’,下联为‘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楹联是著名文献学家、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撰写。1981年,78岁高龄的顾老先生来天一阁访书时,用古字体‘钟鼎文’写下了这幅墨宝。”
 
  据向玉婷介绍,上联中的“遗型”是标准法则的意思,就是说天一阁藏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则“隐藏”着天一阁的一段历史佳话。
 
  故事主人公是宁波历史文化名人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先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公元1673年,黄宗羲在当时范氏族长范光燮的首肯下登上了天一阁,这打破了天一阁坚持上百年的外姓人不得登楼的传统。
 
  登楼后,黄宗羲选择其中一些罕见的古籍编为书目,后来他还为天一阁写了一篇《天一阁藏书记》,文中感慨“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之名,从此就在江南文化圈里传播开来,进而闻名天下,受到读书人的推崇。
 
  那么对于这种比较生僻的对联,在向公众宣传时,天一阁景区有何考虑?向玉婷解释说,大门右侧角放了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关于门口对联的介绍。
 
  小e看到这块标牌上写有中英韩日四国文字,不过介绍中只有对联文字的简体字翻译,并没有详细解析,也没有二维码可以扫听。
 
 左图为阁内每处景点旁标牌下方会有一个讲解二维码;右图为大门口标牌,没有配二维码。(方琴 摄)
 
  向玉婷说,天一阁中每一处景点旁都会设有一块类似的标牌,标牌下方会标注二维码,游客只要扫一扫就可以收听讲解。至于大门口这块标牌没有二维码的问题,她会向单位建议改进。(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 方琴  邱韵)
 

原标题:认识吗

点击进入原帖参与讨论:
认识吗

 
 编辑:陈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