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 我在日湖边工作生活”

年届九旬的老先生发帖回忆“古日湖”

摘要:编者按宁波日报报网端《众筹新闻》栏目“寻访古日湖”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大家关注。部分文化界人士还热心撰文钩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鲜活的古日湖。近…
   编者按
 
  宁波日报报网端《众筹新闻》栏目“寻访古日湖”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大家关注。部分文化界人士还热心撰文钩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鲜活的古日湖。近日,一位年届九十高龄的老网友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发帖,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日湖风貌,为我们奉上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亲历者发帖:1953年的日湖是这样的
 
  我是1934年生人,曾长期在宁波市财税系统工作,1953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1日,我作为一名税务派出机构工作人员,在日湖边的原日湖小学空校舍(单位办公借用的场地)工作、住宿、生活,足足730天。
 

张老先生手绘的日湖位置草图。(引自网友帖文)
 
  工作中,我的联系对象是当时的饴糖厂、五和布厂和排席工场等,手绘地图中所标“日湖”应该是当时日湖的中心,在采莲桥的北面。我曾居住的日湖小学专用埠头就靠近日湖的中心。湖面的占地面积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从采莲桥向湖面望去,可以看得出湖泊是椭圆形状。
 
  对此日湖位置的回忆,有两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在1953年夏天,有人游泳不慎溺水,经多人用船(人不敢下水)打捞无果,附近居民说不要捞了,这里没有河底,说明水非常深。
 
  第二件事发生在1954年夏天。当时因天旱,许多河见底,日湖小学专用埠头也见底了,我们担心有小偷从干涸的埠头进入,所以十分留心埠头门的关闭。当时的日湖周边也都见底,而中间一大块的水面还是非常青(水很深显得水色青)。
 
  同时,工作期间,我在位于开明街的“三法卿”总机构吃饭,每天走开明街、三角里(三角地)、南大路(解放南路),对这一带地理位置比较熟悉,所以回忆的草图基本准确。
 
  记者登门,听张老先生讲述记忆中的古日湖
 
  在看到张老先生发布的回忆文章后,《众筹新闻》栏目组立即与张老先生取得联系,并于前天下午登门采访。
 
  张金根老先生家住卖鱼路附近。尽管已年届九旬,但他精神饱满,并将我们迎进家门。
 
  他告诉记者,退休前后,他曾任宁波市财政税务局稽征管理处处长、浙江省税务学会理事等职务。11月19日的《宁波日报》报道,勾起了他在古日湖边生活工作的回忆。为此,他还饶有兴致地画了一幅当时古日湖的地图。最后,他在11月27日下午,将上述文字和图片上传到了宁波民生e点通平台。
 
  让记者惊讶的是,他告诉记者,这篇帖子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我退休后一直在协会工作到75岁,所以经常会用到电脑。”张老先生向记者解开了这个秘密。
 

张老先生在讲述。
 

张金根边讲边画,向栏目组讲述日湖记忆。(张弛摄)
 
  “上世纪50年代日湖的中心水域位于采莲桥北面,而至于往南的解放南路这一段是一条河,水不深。和现在的卖鱼河差不多。”他说。
 
  将他描述的方位与《宁郡地舆图》上的古日湖位置进行对比可发现,以采莲桥为参考坐标,张老先生所述的上世纪50年代的日湖方位,就是《宁郡地舆图》中记载的日湖北侧水域。
 

根据张金根描述,上世纪50年代所见日湖水域的大致位置。(张弛制)
 
  对此,宁波文化旅游研究院文史专家周东旭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采莲桥北侧到三角地,即现宁波广电集团(开明街)、屠呦呦故居一带,确实有一片比较大的水域,是日湖的一部分。同时他指出,过去的地图“比较写意”,并非按照准确的比例绘制,因此在1914年发行的《最新宁波城厢图》上看起来,这里只是一片类似河流的水域。
 

《最新宁波城厢图》中间红圈为张金根回忆的日湖水域。(资料照片)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日湖的回忆,欢迎您继续参与我们的讨论。(宁波民生e点通 张弛)
 
众筹新闻,我们一起完成的新闻!
 
  你有什么好的新闻作品(图、文、视频皆可),请继续推荐给我们;身边的温暖和感动,请传递给我们;遭遇困境,也请告诉我们……老规矩,您提供的线索或新闻作品一旦录用,将支付给您一笔稿酬,次日达哦。
 
  请大家通过以下方式参加:
 
  1、通过甬派报料通道;
 
  2、拨打宁波民生e点通热线81850000;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留言;
 
  4、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

点击进入原帖参与讨论:

 编辑:吴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