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成“拦路虎”,你还敢用生僻字给孩子取名吗
院方已约当事人当面解决
摘要:5月24日,网友顾女士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反映,因自己的小孩名字中有个“朶”(duǒ)字,所以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看病时总是遇挫。“5月23日,我去医…

人工窗口显示“错误”,导致顾女士无法挂上号。(顾女士提供)
5月24日,网友顾女士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反映,因自己的小孩名字中有个“朶”(duǒ)字,所以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看病时总是遇挫。
“5月23日,我去医院给孩子挂急诊,但在人工窗口无法挂号,导致只能自费。这样的情况去年我已多次向院方反映,每次都称会处理,但一直没有处理。”她说。
顾女士在电话中告诉小e,去年3月份已将该情况向院方反映了,其间,院方一会儿称是社保卡问题,一会儿又要求小孩改名,一直得不到最终反馈,而后她又通过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反映,社保卡终能正常使用。
可让她无奈的是,一年间,虽然社保卡能正常使用,但每次只能在人工窗口挂号、缴费,给孩子看个病,半天时间都耗费在排队上,使用自助机成了奢望。
“我在社区医院都可以用自助机处理挂号、缴费,怎么到了大医院反而不行了呢?这回连人工窗口都挂不了了,医院的系统就不能完善一下吗?”
随后,小e联系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对于生僻字无法挂号问题,一名工作人员回复称,处理生僻字需要当事人把社保卡拿到医院,由相关人员在系统上操作授权。目前已联系顾女士并约定了时间。
对此顾女士表示,希望这次除了解决无法挂号的问题,还能实现自助机挂号“自由”。
顾女士的烦恼能否顺利解决?小e将继续关注。(宁波民生e点通 邱韵)
相关链接:
6000万人的姓名中有生僻字
曾经寓意的美好成了当下现实的阻碍

鸭姓人原来的姓氏nià(图源:网络)
近日,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新闻,霸屏了网络热搜。这些村民都是傈僳族人,他们来自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数百年来,村民们一直姓“nià”。可后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在电脑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该文字,村民办证、出行等面临诸多不便,无奈只能改姓“鸭”。
与姓无法选择不同,不少人姓名里的生僻字可能是父母当年捧着康熙字典求来的。而当进入数字化的时代,每个汉字需要形成一个独有的二进制编码才能被计算机识别。名字里的“生僻字”,曾经寓意的美好却成了当下现实中具体的阻碍。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我国有6000万人的姓名中有生僻字,这些生僻字让一些人在看病就医、办理证件带来困扰,有的则在计算机系统中都无法显示,成为了数字鸿沟。
有网友表示,姓名中有生僻字,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比如缴纳手机话费、水电费、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或者买机票、高铁票等,总会被卡在实名认证这一关。只要涉及到联网核验或人脸识别的,最后都没办法通过。
那么这些生僻字能否录入到系统里呢?
2022年7月28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B 18030-2022),并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
而这个标准公布之后,“要看这些软件的供应商需要花多长的时间,愿意投入多少研发人员和资源来紧跟这个标准了。如果他们一直不做这个事情,可能二十年也跟不上。只有他们跟进了,接下来才会更新在输入法和公务系统之中。”刘汇丹(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参与金融行业生僻字标准的制定)说,“比如以前二代身份证用的制造字,后面这些字在国际标准里有了正式的码位,可能就需要业务系统做双码兼容的处理。”
看来,离生僻字正常使用还有不少路要走。在此规劝大家,千万别给孩子取带生僻字的名字,不要自寻烦恼。(上述内容由陈冬冬综合自网络)
编辑:张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