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岁月悠悠,西塘河能否迎来第二春
你知道西塘河的名字怎么来的吗?你知道西塘河有什么样丰厚的历史底蕴吗?也许你没听说过,那先来听听网友“宁波猪扒饭”给规划局、文广新局、水利局发的帖子中是怎么推介这条河的——
西塘河开挖于宋政和七年,近九百岁了
西塘河又称后塘河,它携带着四明山水自西向东流入宁波城西原望京门,全长约十二公里。鄞西有三大塘河,其位于后,故名鄞西后塘河;因位于西,也称西塘河。鄞西后塘河,在水运为主的古代,是甬城通往杭州,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是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水路,因此旧时又称官塘河。主河两侧支流约30条,是高桥镇主要河流之一,也是鄞西泄洪的主要通道,沿岸有长乐、芦港、秀丰等8个村、1个渔业社,河道南面多为企业和学校,北面则是轻轨、甬梁线。
据史籍记载,鄞西后塘河在两宋时期,已是货船集疏与商旅往来的重要水运交通枢纽,历来“里贾外贾,渔夫贩夫”熙熙攘攘,一幅“轿马箩担,朝夕不绝”的繁荣景象。据文献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废西乡广德湖,并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如此算来,今日的西塘河已是有着将近九百岁高龄的老人了,可谓年已苍苍矣。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末端。虽是运河入宁波老城的最后一段里程,西塘河却同时也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
明代崔溥一行当年从宁波城往西走的水道就是它
朝鲜官员崔溥的《漂海录》记录了明代中国大运河的交通情形和沿途风光,其中崔溥一行当年从宁波城往西走的水道就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塘河。
在崔溥的妙笔之下,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
河上古桥众多,望春桥高桥堪称双子星座
奔腾的河流也有疲倦的时候,而一座座古桥就是滋养它心灵的驿站。西塘河很幸运,因为西塘河上有众多的桥梁相伴。
出宁波城区,西塘河渐渐开阔起来,不多久河面慢慢收窄,只见一座彩虹卧波般的桥梁横跨于河水之上,这便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望春桥。
望春桥是古代宁波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鄞西要津”。登上高耸的望春桥,手抚雕工精美的莲花石柱,眺望昔日那春到江南无限好的景致,不由得想到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或许就是清代乡贤万斯同在一首竹枝词中描写的望春桥:“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望春桥最值得称奇的是,桥面西侧桥栏外有两棵盘根错节的榆树,虽远离河面却长得分外葱茏喜人。据说望春桥实为龙头,这两株树就是龙角,它的北面尚有“龙须漕”,其南“夹塘”为龙背,“龙尾桥”则在姚丰村。或许正是这则传说的缘故,百余年来望春桥上的榆树得以抽芽生长,古村、古桥、古树在这里和谐相处。
鉴于舟船出入安全的考虑,西塘河上当年修建的大多是单孔高拱桥,除了望春桥,现已不存的大卿桥、西成桥,往西则还有新桥、上升永济桥,再往前便是高桥了。
这其中高桥和望春桥因形制酷似,建筑宏伟,堪称西塘河上的双子星座。
高桥始建于唐宋年间,现桥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高桥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稳重雄伟的视觉感受,它横跨在西塘河与大西坝河的汇合处,《四明谈助》称“舟至此,通西坝,达大江,为南北往来孔道”,一语道出了高桥在航运交通方面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望着那宽阔的桥拱,使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中船工过桥降风帆的紧张场面。那么高桥呢,是否也曾传出过整齐划一的降帆劳动号子?高桥之所以被称为“高”桥,因为它的洞高和孔大,于是乎留下了“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的千古佳话。
其中,建于北宋重和初年的高桥,桥身高大,容得两艘官船平行,曾巩《广德湖记》言其“航舶过往风帆不落”,在“甬上十佳名桥”中,高桥是最大的单孔高拱石桥。高桥镇即以此为名。这里曾是古明州水陆咽喉,宋金高桥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清代万斯同诗云:“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戎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
作为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桥境内仍保留着高桥、上升永济桥和新桥3座单孔高拱石桥。
关于高桥的高度,民间则流传有一个故事,有人吹嘘说自己的一只“赵大有”月饼不小心从桥上掉落下去,第二年方才落入河中。这当然是茶余饭后聊作谈资的一则趣闻罢了。
为庆祝高桥大捷,纪念南宋阵亡将士而举行的高桥会,历经宋元明清而长盛不衰,显示出鄞西高桥一带人们憧憬国泰民安的朴素情怀。
桥上联额书写着古桥和塘河共有的性格
西塘河从岁月中穿梭而来,无声又无息,立于其上的桥梁成了它的代言人,这遗留至今的桥上联额书写着古桥和塘河共同拥有的性格。
曾几何时,数不胜数的赶考书生打此而过,南来北往的朝廷官吏辗转此地,定然会抬眼品读古桥上方镌刻的联额。
高桥南北两侧桥额分别刻有“文星高照”和“指日高升”,这兼顾了往来者的心理需求,赋予人们美好的遐想和纵横宦海的不懈动力。考中进士的喜悦,升迁的得意,以及落榜的失落,贬谪的无奈,一同汇入这静静流动的塘河之中。
高桥还有两副对联很值得一说,南联是“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峤,都从此处问津”,北面为“水涨春江,双桨称来天上;月明夜渚,一珠点到波心”,均写出了高桥飞架的气度和灵动。上升永济桥又被称为半路庵桥,它的桥名颇有意思,系来自桥联中的第一个字,“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垂舆”。
沉淀着悠悠往事的西塘河能迎来第二春吗?
网友“宁波猪扒饭”在帖子中深情地诉说:
轻舟荡漾,在这西塘河的醉人柔波里,沉淀着太多太多的悠悠故事。那傲立的古桥,孤独的纤道,你可曾记得高桥之役中助官军获得大捷的鄞西草席,可曾听到状元及第的喧天锣鼓,可曾看到沿河老街上的闹猛集市。时代已然发生巨变,西塘河水依然按照自己的千年轨迹向东流淌。昔日云集的舟船,早已忘却了这段曾经谙熟的航道,繁忙的西塘河最终退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代。别了,那些在史书中繁忙的年代;别了,那些夜航船的欸乃桨声;别了,那些长眠于河泥之下的残坝短堰;别了,那些在古村落改造中丢失的吆喝声……
这样美的河道,今天能否借五水共治的东风,恢复其两岸的历史风貌,或是成立大运河(浙东运河)遗址公园。
宁波市规划局在回复中表示,西塘河、后塘河等水系资源是中山路沿线的一大特色,前阶段开展的中山路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中,景观设计单位也将充分利用沿路水系作为主要景观设计策略。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中山路实施方案,沿路功能业态布局也在同步研究中,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下步规划配合工作予以考虑。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