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子女发工资”是政府为养老托底
摘要: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记者获悉,南京…
居家养老乃是政府推荐的养老模式之一,也是很多家庭所选择的方式,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家里养老,既方便子女照顾,养老成本相对也较低。但政府给照顾老人的子女发工资,倒是一个新鲜事,说明政府重视养老问题,开始探索多元化模式,给子女发工资就是为养老托底,以鼓励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养老问题也愈发突出,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养老机构严重匮乏,许多地方的养老院数量有限,床位非常紧张,部分地方甚至需要排队一二十年,才能等到床位。因此,政府鼓励多元化养老,积极探索各种养老模式,诸如以房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等,各地都在试点和推动。而从综合效果来看,居家养老则是最为人性化的方式,也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首选。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居家养老需要子女照顾,则就牵涉到精力和财力,会增加子女的负担。特别是在城市里,子女又要工作赚钱,又要照顾家庭和老人,往往难以兼顾,导致力不从心。南京市探索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给部分特困家庭子女发工资,聘请他们照顾在家老人,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这笔所谓的“工资”本质上属于政府补贴,是用财政为“家属照料型”埋单,只是钱并不多,只有300元或400元,对于当下的生活水平而言,聊胜于无罢了。事实上,由于半失能老人和全失能老人的照顾难度很大,需要子女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妥善照顾的效果,而特困家庭收入本就很低,子女就业状况不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都非常沉重。
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补贴力度,对特困家庭的养老费用全部承担起来,从而降低特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帮助老人提高生活水平,使其能够安享晚年。养老是一个社会大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社会资源,以及各方的辛勤努力,共同化解银发危机。江德斌
编辑: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