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处方背后也有私心
摘要:到诊所看病,医生开了处方,手写的处方中全是怪异的字符,犹如密码,让人完全看不懂。日前,福州谢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这张密码处方,不少网友试图破…
医生的字迹潦草,处方开得像天书一样,这种现象已十分常见。一个普遍且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医生们看病太忙,来不及一笔一画地书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连笔带过的习惯。由于有这种习惯的医生较多,结果形成一种行业规则,再加上医生书写药品名称时,有时喜欢使用拉丁文名称甚至化学名称,如此更加增添了处方识别的难度。
新闻中的“密码”处方,很可能并非出于医生的书写习惯,而是故意以某种符号来代替药名,其实就是使用了代码,且只有本诊所的医务人员才能够“破译”出来,走出诊所则无人可识。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患者在诊所看完病后、拿着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现象发生,确保了诊所的药品销量。
我国的处方管理制度,是允许患者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到药店购买处方药的。然而在现实当中,这一制度遭遇很大的阻力,没有医院愿意将药品利润拱手相让,当医院不能公开禁止时,以技术性办法阻止处方外流就成为一种选择。比如,有些医院以无纸化办公为由,让患者拿卡开药,再到药房交卡取药,患者看病整个过程根本接触不到处方,也就不担心处方外流了。而这家诊所的“密码”处方,是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将处方流失的漏洞堵得严严实实。
由于我国执业药师人数远远不足,当前许多药店只能在没有药师的情况下经营,药店销售处方药,主要靠的是医院的处方流出。同时,在药品加成制度的影响下,医院的药价普遍要高于药店,在药店买药被视为缓解看病贵的途径之一。如此一来,处方就成了一种利益博弈工具,处方不好认,甚至只此一家能看懂,符合医院或诊所的利益,但不符合患者、药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可以说,“密码”处方不单是字迹或工作态度问题,背后更隐含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心。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在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上做文章,更要上升到行风乃至医改的层面去面对和处理,甚至只有当处方附带的营利功能被消除,回归到治疗的单一作用,处方书写的相关制度规范,才会被医院和医生们自觉遵守。罗志华
编辑: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