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野鸡大学”不能光靠媒体曝光
又是一年高考时,虚假高校问题再成考生及家长的热议话题。近年来,上大学网陆续发布三期“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210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5月18日《南方周末》)
事件回顾:中国210所虚假“野鸡大学”曝光
这些年的“野鸡大学”,的确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在国内有很多“野鸡大学”,如这210所虚假大学;在国外也有很多“野鸡大学”,教育部曾公布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一万余所正规院校名单,同时提醒,出国留学一定要擦亮双眼,别被“野鸡大学”忽悠了,由此可见“野鸡大学”之疯狂。不过,无论是哪里的野鸡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受害者往往是国内的学生。
为何都是国内的学生受害呢?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幕与真相?一方面,自然是虚荣心在作怪,如看学校看名字,感觉高大上就认为是真的,不加辨别,再如崇洋媚外的意识,认为国外的学校都是好的,这样的现实氛围下,滋生“野鸡大学”其实是不足为奇的;另一方面,则是正规大学和野鸡大学的名字很像,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甚至有的野鸡大学的名字比正规大学还好听,如此现实境况下,一些人的辨识能力便会下降。
但事实上,“野鸡大学”的名头,固然可以糊弄一时,但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小说《围城》里,方鸿渐买了一本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文凭,成为人们的笑柄;“打工皇帝”唐骏弄了一本美国“野鸡大学”博士学位证书,结果被批得灰头土脸……类似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就此来说,“野鸡大学”从来都不是装点门面的好工具。如今,上大学网曝光了国内210所“野鸡大学”,这值得点赞,也是一种积极与及时的警示。
但很显然,在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语境下,对于形形色色的野鸡大学,仅仅依靠公众的辨别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既然上大学网都可以发现这些野鸡大学,那为何监管部门不能发现呢?就此来说,监管者发现野鸡大学后知后觉已经不妥了,如果还不积极出击就是监管部门的不是了。就此来说,当媒体把野鸡大学曝光出来之后,对监管部门而言,神圣的使命就摆在眼前——强力打击野鸡大学,让其无处遁形。
高尔基说过:“虽然一张纸代替不了知识,但这张纸的确可以成为您进步的阶梯。”所以,君子爱文凭,要取之有道,否则便会身败名裂。自然,置于更为广阔的视野上,监管部门自身也应前移监管触觉,毕竟,打击“野鸡大学”不能依赖媒体曝光,这是最起码的底线与常识,应该为社会所充分信仰。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