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部往事

    2019-10-09 14:45
摘要:▲宁波东部新城刘天甲/摄0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宁波这座城市的中心经历过好几次搬迁。虽然史学界版本众多,但通常还是说我们最早建城在姚江边的句章故城…

▲ 宁波东部新城 刘天甲/摄
 
0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宁波这座城市的中心经历过好几次搬迁。
 
  虽然史学界版本众多,但通常还是说我们最早建城在姚江边的句章故城,后来迁到鄞江小溪,在唐代来到目前的三江口繁衍生息。
 
  这一过程中,宁波的府治和曾经鄞县的县治长期共存,比如目前老城里的县前街、县学街,这个“县”指的就是鄞县。
 
  时间进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宁波迎来解放的那一天。
 
  当时的社会百废待兴,当务之急自然是吃饭问题,为了让农村尽快恢复生产,宁波决定将鄞县稀出,投入广阔的乡野大地。
 
  就这样,解放后的鄞县政府在开明街的一家月宫旅社短暂过度后,将城区让出,第一个正式的人民政府设在:松下漕。
 
  松下漕隶属福明乡,即是后来福明街道的松下村,它延绵500多年,因村里的大松树而得名。
 
  虽然县政府在此办公不久,但第一任人民政府、第一所鄞县中学所在地都足以说明地理位置的重要。
 
  宁波东乡历来地势高,水系发达,是旱涝保收的产粮重地。在80年代,福明和东郊两个乡供应着宁波人近一半的口粮。
 

▲ 80年代福明的农民
 

▲ 零星的村子,广袤的农田
 

▲ 80年代的中塘河周边,可认得是现在的哪里?
 
02
 
  松下村的隔壁,还有个巨无霸村庄,是曾有着700多户人家的张隘村。
 
  村里有一座名气更大,建于南宋的福明桥,连通周围几个村子,算是小小的交通枢纽,并自发形成了一个农民交易的集市,甚至以后“福明乡”的称呼也源自于它。
 

▲ 曾经的松下桥和福明桥
 
  远到育王、宝幢的农民都借着船运、肩挑把竹笋、黄豆、西瓜等农副产品送到福明桥一带进行售卖,如果要继续进城,则从福明桥到老江桥还需走一个上午。
 
  它们连同附近的另外三个村子,柳隘、王家园、邵家,史称:东部五村。
 

▲ 宁波东部的村子
 
  不过,无论是多么热闹的农贸集市,在当时的宁波城里人看来,这只是一片农村的水稻田,是抓了黄鳝、泥鳅会进城来卖的乡下人。
 
  毕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东过了奉化江的宁波基本上就是农田,马路只有一条百丈街和大河路,只修到现在的彩虹北路附近。
 

▲ 曾经甬港饭店旁大片农田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大河路拥挤狭窄,一边是塘河,一边是一排临街的旧店铺,人们出行的方式还是水陆两栖,有自行车、黄鱼车和坐船,公交车屈指可数。
 
  再后来大河路更名中山东路,在1997年往东修到了中兴路,一同开放的还有日后为市民熟悉的:樱花公园。
 

▲ 大河路
 

▲ 原大河路,后来的中山东路
 
  再往后,中山路又一点一点东拓至世纪大道,已是当时城区的最边缘。
 
  在它全线通车的2002年,天一广场开业,鄞州撤县设区,宁波人开始酝酿一场向东的城市革新。
 
  目光所向,便是这世纪大道以东。
 
▲ 世纪大道两侧,城市和农田泾渭分明
 
03
 
  进入新世纪以后,宁波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一片欣欣向荣,但城区面积却是倒数第二。
 
  此时的三江口越来越挤,有人说,连个插树的地方都找不到,每当打上出租车,听说要过桥司机总是头皮发麻。
 
  决策者们开始为解决“城市病”寻找新的出路,开始有人提议城市东扩,再造一座新城,将行政中心搬迁。
 
  但东扩到什么程度,靠什么内容来扩,还没有答案。
 

▲ 十年前的江厦桥,堵车已是常态
 
  新城的提议慢慢传开,规划部门开始了三个月的调研,环境要好,交通要便利,未来空间要大,各方综合考虑,最终锁定在了世纪大道以东。
 
  2000年10月1日,宁波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议,当时的规划部门汇报了新城的三个选址方案,最初比较推荐的是常洪隧道以东,靠近甬江南岸,弧度有点像上海外滩。
 
  不过,后来专家们经过论证,觉得面积还是小了点,这才选到前文中提到的东部五村周边,西起世纪大道,东至东外环,南起铁路,北至通途路,也就是现在宁波人口中的:东部新城。
 

▲ 2002年,会展中心门口的农田
 
  2005年1月18日,书香景苑动工,标志东部新城建设正式启动。
 
  修的第一条路还是前文提到的中山路,它终于迈过世纪大道,最初取名为:中山东二路。当年负责修路的市政集团,正好下属有两个厂房在这里,于是以身作则,将70亩的土地全部拆迁。
 
  更要感谢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多年以来,仅福明一共有3600多户村民拆迁,随着东片区明湖板块的启动,接下来还有越来越多邱隘人民的付出。无论是苦口婆心,还是爽快签约,要告别曾安身立命的土地,这背后是难以想象的抉择。
 
  值得一说的是,新城的建设也充分考虑了村民利益,比如10%留用地政策,让合作社得以发展起楼宇经济,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最高的全额股东一年分红近9万元。
 
  当年的农民最终融入城市,历史证明,东部新城的开发没有辜负曾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04
 
  村民所安置的小区也为人津津乐道,书香景苑曾获得美国商业周刊年度中国建筑类大奖。
 
  还有绿城在这里代建的明湖花苑,二期时方案由老宋亲自评审,是宁波第一个配置室外泳池的安置房项目。
 
  据当年负责工程的人回忆,在项目交付前,来检查的领导特意对卫生洁具提出了要求,他说因为一些家庭条件一般,还有老年人,可能不会进行二次装修,所以配的马桶要尽可能要好一些。这些细节回想起来至今令人动容。
 

▲ 如今的东部新城
 
  而绿城之所以会来到东部建安置房,还要从杉杉说起。
 
  2008年,东部新城邀请杉杉来此开发高端的城市综合体,由于项目大,杉杉又邀请了伊藤忠、绿城加入,三家公司分工合作,正是现在宁波人知道的:宁波中心和未来的阪急百货等。
 
  本土企业加入的还有雅戈尔,从2008年的锦绣东城,一直建到新明州,后来引进的华师大也离不开它的功劳。学校方面,还有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效实中学东部校区陆续到来。
 
  直到多年以后,这里的住宅已丝毫不输三江口。
 

▲ 文化广场
 
  同样来到这里的还有沈国军,在参加完第一次宁波帮大会,吃了一碗宁波汤圆,一桌宁波菜,勾起乡情和牵挂,也第一次听说了东部新城的建设。
 
  这个出生于奉化的宁波商人,曾在北京的第一高楼银泰中心落成时,把大红绸布盖在最高的梁上,然后用吊车升到200多米高,这是来自老家宁波的上梁仪式。
 
  等到投资55亿的东部银泰城项目建成,他说:家乡好了,我开心。
 
05
 
  到2014年,随着市行政中心迁入,宁波真正完成了当年为城市再造一个心脏的愿望,开启一城双心时代。
 
  时光悠悠,当年坐在松下桥头讲大道的村民们,如今晚饭后逛的是生态走廊、文化广场、五一广场、新的宁波图书馆。
 
  这一切的背后,是几代人的默默付出。靠着宁波市、鄞州区、新城指挥部等多方联动招商,越来越多产业、企业、人才来到这里,贸易、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干得风生水起。
 
  曾经,文化广场开工时还是一个道路不通的孤岛,对外招商困难重重,团队曾对接墨西哥的一家儿童品牌,对方却反问:我们在上海都没有开,怎么可能会跑到宁波呢?
 
  当年对接保利剧院时它在全国才五家,等到签约已经开了十八家。保利的老总不落地办公,每天都是空中飞人,想见面谈要么约重庆,要么约上海,宁波人一次次跑过去才最终打动了他们。
 
  凭着一股子不服气和使命感,才有了现在的河清坊、梨枣书店、橙邑集市、香橙音乐节……
 

▲ 文化广场
 
  曾经,最早建成的金融中心周围只有荒田和平房,一位国开行的同事感叹下班后常常要迷路,现在则已聚集了13家市级分行总部和各类超过100家的金融机构,成为这座城市最和钱相关的地方。
 
  东投公司与中银合作,请来设计了金茂大厦、迪拜哈利法塔的SOM公司,才有了现在看起来形似扭腰的246米东部地标:中银大厦,它的创意来自古希腊的那尊著名雕塑掷铁饼者。
 

▲ 中银大厦
 

▲ 现在的东部新城夜景
 
  从最早百丈东路的海运港,到宁波第一幢甲级写字楼波特曼,再到现在256.8米高的环球航运广场集聚了全市1/3以上的航运物流企业,三幢大楼一路向东,记载着一部宁波航运发展史,也让这里成了这座城市的无水港。
 
  未来409米的宁波中心,450米的城市之光……东部新城规划中100米以上的高楼将有40幢。
 
  从一片乡野农田,到高楼林立的金融、会展、航运三大中心,这些年先后有60多位世界顶尖设计大师为这座新城操刀。
 
  同时,属地鄞州区在城市管理上的呵护,也使之成为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的典范,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的这座新城,水系占16.2%,绿化占19.6%,放在世界任何规划里都是一流的。
 

▲ 水系、绿化与高楼
 
  从有县无城到现在坐拥三江六岸,集聚东部、南部两座新城,建成区面积达117平方公里,主动拥抱新城时代的鄞州区也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的巨大改造。
 
  回头看往事一幕幕,从选址在松下漕的鄞县县政府到如今成为宁波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总是如此巧合。当年靠走路撑船进城的乡民今天坐上地铁没几分钟就到了东门口。
 
  沧海桑田,70年似弹指一挥间。如果还有什么未完待续,那么,一定是你我这一代人继续要去为之奋斗和完成的事业。

  附:同角度历史对比照
 

▲ 2006年
 

▲ 2007年
 

▲ 2009年
 

▲ 2011年
 

▲ 2013年
 

▲ 2015年
 

▲ 2017年
 

▲ 2019年

 
执行人:作者:韩不韩  编辑:吴旻